-
作者:核实中..2009-09-15 15:21:16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版画创作与版画理论是同一范畴中的两种形态,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从完整的意义上讲,任何画种都应有自己的理论,它不仅是此画种规律的总结、推动发展的动力,也是此画种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几大画种,国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秦汉魏晋至明清,画史、画论、画评著述甚丰,近现代也有一批美术史论家专注于中国画的研究。油画传入我国后,随之史论与技法书籍相继被译出,近年油画兴盛,我国美术史论界有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油画。而版画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和冷清,不仅没有形成理论队伍,而且某些问题的探讨尚未进入学术层面,种种观念也有待于升华到理论形态。版画理论的滞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建设,也制约着创作的发展,尤其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文化转型,在西方现代艺术与商品经济两股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新问题不断涌现,更需在观念、理论上予以廓清,否则在创作实践中困惑、迷惘,以至手足无措是不足为怪的。近年版画的创作呈滑坡趋势当然有诸多缘由,而理论上未起到应有的助推与引导作用,不能说不是原因之一。当然,理论研究不是权宜之计,不能仅随创作之后简单诠释或指手划脚,理论不仅应有自己的独立性、超前的创见性,而且必须有明确目标和战略规划。
就我国版画理论的三个方面而言,版画史的梳理、研究成绩稍好。已出版了多本版画史料集、回忆录,10册《中国版画年鉴》,6部版画家传,并有几部古代版画史、近现代版画史和区域性版画史问世。但以往的版画史书虽史料较为翔实,却大都是编年体的连缀史料而缺少判断,忽视规律的探讨与学术上的深刻性。笔者1994年出版的《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虽尽力摆脱传统史学与“左”倾史学的束缚,以史论评结合的方法直接切入版画艺术本体,但我认为也只是转型期一本过渡形态的版画史书。作为泱泱的版画大国,应该组织人力撰写一部《中国版画通史》,以科学的史观、新的研究方法与角度,展现我国版画的发展规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就。黑龙江、江苏、浙江等省,还应撰写区域性版画通史或断代史。另外,随着铜版、石版、丝网版画等的发展,一些专史的研究也要列入日程。尤其是近现代部分,趁一些老版画家还健在,把史料挖掘、整理出来,这一工作已刻不容缓。
版画基础理论的研究最为薄弱,虽然发表的版画论文篇数不少,近年也有几册结集成书,但至今未出版一部版画基础理论专著,这一点还不如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而且论文也大都侧重于技法或画家、群体创作倾向等的论析,对版画理论的基本范畴缺少专题性的深入探讨,以至像版画的特质、版画的形态、版画的发生等最基本的问题尚未弄清。如有人认为以一当十,即概括性是版画的特征,这显然不妥,因为其它艺术也都有概括性。作为特征必须是版画所有,其它艺术所无。也有人认为版画的关键性特征是复数性,那么,摄影艺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版洗印出无数张吗?而且篆刻、剪纸也具有复数性。有的认为印痕是版画的本质特征。其实印痕只是传媒的载体,载体不等于艺术,印痕需有绘画的创意及精神品格,否则便没有艺术价值,没有艺术价值的印痕还未进入版画艺术的层面,怎能是版画的本质特征呢?如鞋底踏出的印痕,轮胎滚出的辙印能称得上版画吗?还有版画的门类划分也较混乱,国际上通常按凹、凸、平、孔等类型分类,我国则习惯于按材料划分,而在风格形态的评定上也缺少统一的概念与科学的尺度。另外关于版画发生学理论,就连版画产生的时间仍说法不一,更不用说萌芽期的版画观念及原初的物化形态了。版画基础理论包括版画特质论、形态学、版画技法论、材料学、版画发生理论等许多范畴,首先应开展专题研究,集中精力,各个击破,然后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独特的理论框架,既摆脱庸俗社会学的束缚,又要避免西方唯心主义思潮的影响,既不脱离版画艺术实际,又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的基础理论,对版画史的研究、对版画批评活动的开展、包括对版画创作实践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版画批评方面,李桦、力群、王琦等老版画家做了不少工作,不少版画家也写过一些评论文章,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版画创作及批评的开展。近年美术史论工作者介入版画批评,批评主体年轻化,批评对象中年轻画家也呈递增趋势。从整体上看,新时期的版画批评逐渐由感受性、经验性的评议,由社会学批评转入思辨性的理性分析和艺术本体的论评,更具学术性。但我认为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有些文章评价随意、庸俗吹捧;二是有的文章游离对象,借题发挥,貌似深刻但对版画语言的评析则有隔靴搔痒之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缺少良好的批评氛围,在批评者与对象的关系中大都是画家选择批评家,这使批评者易于丧失选择的主动性,加之好话多说的风气和感情因素,这就很难保持批评的学术品格。另外,一些批评者因无版画创作经历而缺少对版画的鉴赏力和感受力,更有的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便容易助长创作上和学术上的不良风气。
由于版画批评直接作用于画家和版画现象,深入中肯的批评不仅能扩大画家的影响,而且能给画家以启示,从针对性与现实性的角度看,版画批评比版画史与基础理论更具社会效应,因此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怎样才能使批评健康发展,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有人提出应建立一门 “元学科”——美术批评学,从统一、规范批评中的概念,界定批评标准,确立取舍尺度及研究批评方法等角度看,很有必要,但很难规范批评者的心理与行为,而且美术批评与创作一样,还应具有各自的独创性。我觉得必须建立起一种科学合理的批评机制,形成利于批评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与氛围,使那些应该受到评介的版画家和版画作品成为评论对象,尤其是对创作倾向的评判,要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而不能误导。另外,不能使评论文章沦为商品,即批评者与对象之间不应该形成一种利益互换的关系,画家与批评家可以双向选择,但选择时应把艺术与学术放在首位。作为批评家,应该像珍视自己的人格一样,珍视学术品格,注重保持批评的严肃性、纯洁性,逐渐树立起批评的权威。
就我国版画理论的现状来看,重要的是首先要造就一支版画理论队伍和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这是版画理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条件。队伍结构可由三股力量组成,一是对理论感兴趣的版画家,其优长是有创作实践经验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他们对理论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版画理论的建设,而且可深化自己的版画创作。二是吸引美术史论家关注版画艺术,使其研究重心向版画倾斜,如北大荒版画30年学术研讨会,便邀请一批美术史论家出席,他们虽然不专门研究版画,但有宽阔的艺术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撰写的版画论文具有相当的学术深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培养专门的版画理论人才。其实,版画院、版画馆都应设理论人员编制,有条件的院校应成立版画研究室等专门机构,承担科研课题,这样,在版画研究中既建设了版画理论,也造就了版画理论家。还可以通过招收研究生和举办版画史论研修班,造就版画理论生力军。当然这需要创造条件,有待于版画的再度繁荣和更受重视。
无论是专门的版画理论工作者还是兼搞版画研究的人员,都应注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直接关系到理论成果的质量和学术品位。从事版画理论研究不仅要具备一般理论工作者应有的基本史论素养,而且必须具备对版画敏锐的感受力,这是鉴别作品优劣好坏的重要条件,同时需有对版画现象的理性判断力、思考力,这样才能透视艺术深层,提取精到的结论。版画较之其他画种制作性强,程序复杂,版种、工具材料又日趋多样,只有熟悉独特、丰富的版画语言,才能使自己的感受无误、判断准确,使自己的版画理论成果有别于其他美术门类的研究,而更具针对性和独创性。如能立足现实,着眼于长远,按照版画研究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素质训练与自我培养,那么我国版画理论整体水平的提高是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这种素质训练和自我塑造,能使版画研究趋于专业化、专门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支颇富实力、学术层次较高的版画理论队伍,到那时,建立独特的中国版画理论体系,就不只是遥远渺茫的企盼了。
来源:网络
|
-
- 艺术家
-
- 艺术展览
-
-
- 艺术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