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论版画的当代性(作者:齐凤阁 )

        作者:核实中..2009-09-15 15:20:02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如果说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相通,是一种思潮或流派的概念的话,那么当代性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与现代性一样相对于传统,但比现代性更具包容性,且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偏激,而难以被社会多层面所接受,又因当下版画中的许多问题与之相关,所以从当代性的角度对版画进行冷静思索、深入探讨,似乎比强调现代性更有意义。
            “当代性”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别林斯基早在《论巴拉廷斯基的诗》一文中已经提出,他认为:“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显然他把当代性作为衡量真正诗人的一种必要条件。那么,在考察当代艺术时,当代性无疑也是一种尺度。
            版画艺术的当代属性是指版画的现实感、当代品质。分而言之,应包括版画形式语言的当代性与精神意蕴的当代性两个侧面。统而言之,则是指当代精神在当代版画视觉形态中的感性显现,是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心理、情感与版画语言、语境的融汇。两者作为统一体而相辅相成,形式语言缺少当代性便难以表达当代人的观念、情感,而画家的观念缺少当代性则必然造成图式、语境的陈旧,无法跟上时代。那么,版画的当代性说到底是语言问题还是精神问题?两者兼而有之,但本质上当然是后者。我们不能认定语言技法陈旧的版画作品具有当代品格,而观念陈腐、无当代气息的作品也肯定不具有当代特征,通常的情况是,因为观念的陈旧才造成了语言的陈旧。以上关于本质的判断正导源于此。
            当代性与时代性相通,是当代社会精神、人们的审美意识、艺术观念的集中体现。只是过去对时代性的理解过于偏狭,往往单纯归属于阶级的政治观念。现在看来,时代性不仅不只是单一的政治内涵,而且不是封闭的狭隘系统,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文化、科技、审美情境等综合结晶为艺术的时代性,且因改革开放、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使艺术的当代品格,在语言与精神两个层面都具有了国际色彩。如果不超越政治本位、地域观念及民族主义情绪,就无法正确理解当下艺术的时代性。但是任何国家艺术的当代性都各具不可替代的特质,这又取决于各国家地域的、民族的当代艺术的精神取向和话语个性。至于艺术当代性中折射的社会主流精神、民族的政治观念,虽不应成为衡量作品有无当代性的唯一尺度,但肯定无法与之绝缘,而且是作品富有精神震撼力的重要因素,如三、四十年代批判现实的黑白版画。但当时作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其时代精神与建国后已不可同日而语。相反,五、六十年代以至今天,版画家若将成为历史的建国前的时代精神奉为当代性,则恰恰失去了版画的当代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说五、六十年代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具有当时人们的精神涵量的风景、花卉版画同样在彼时富有当代性。
            那么,当下何种作品才算具有当代性?前卫话语是否就等于当代性呢?既然当代性含括形式语言的当代气息与精神内蕴的当代特质两个方面,有当代性的版画自然应两者缺一不可。有人认为:强调版画的当代性,一是要看“版”味能否与艺术家的当代感觉、情感、理念达成恰好的“同构”;二是观念必须更新,尽早做到与国际上的版画观念接轨①。其实并非同构,而是当代人的情感通过当代语言手段的真实表露,是当代的感觉在当代话语形态中的自然流淌。观念更新肯定是使版画向当代形态转化的关键,正如王林所言:“艺术问题永远是人的问题。艺术的当代性即人的当代性。”②人的观念决定作品的精神内蕴与外在形态。但并非一定要与国际上的版画观念接轨。某些前卫画家的问题,恰恰是在以一种前卫的语言迎合西方社会的观念,以求与国际接轨。以自己的话语表达别人的观念,与借用别人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观念一样,是不足取的。我国80年代中期的新潮美术尽管不无趋前的探索价值,但正是在这两种倾向上使其失去了自我的当代品格。
            当代的形式话语起码应具有有别于模仿的创意性与相对于传统的先进性。尽管它离不开对中外传统的承继与吸纳,但它毕竟是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维度上建立起的新的语言形态,在本质上是对传统的逆反或超越。尽管它也需要对同代异域资源的汲取,但只能以强化自我主体性、创造性为前提,否则便不能体现我国当代版画的价值理想。艺术意义上的当代性首先来自社会意义上的当代性,版画语言的走向当代,不能不吸收社会先进的科技手段,这是使版画技艺精纯的必要条件。视觉印痕、图式结构的出新是确立版画当代语言形态的标志,但同样需有独特的创造性,否则抄用流行的文化符号,或单纯追求奇异的视觉效果,只能是表层的当代形式,还未具备深层的当代性。版画深层的当代性是由其精神文化品质决定的,而且这种品质不是那种本无文化内涵,却冠以艰涩又与画面无关的画题,貌似深刻的伪理性主义,而是体现着当代人的一种深层思考,是当代画家真实的感觉、全新的观念、较高的精神境界与宽厚的文化素养的凝化。
            这其中有一个浅层与深层,形式语言和精神意蕴的关系问题。较之其他画种,版画语言确实倚重于技术,制作性强,对媒材、技术依赖性强,但若因此便在创作中以技术为主导,以物性、版味为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肯定陷入误区。创作与习作、技法练习的区别就在于创作是通过技术手段而实现对一定意图、观念的完美表现。至于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探索语言表现的最大可能性,则是画家终生的课题,但这不等于创作的目的。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其在本质上永远是精神的、观念的存在。所以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文化品格与学术深度,就必须追寻这种本质。就当下我国版画的主要问题而言,已不是语言的陈旧,而是精神的失落。版画语言经过80年代的纯化与建设,在相当的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粗糙、落后的面貌,虽然仍有些画家的语言问题尚未解决,但就整体而言,技法的丰富,图式的新颖多变,已属空前,甚至在物性试验、新材料新技法的吸收、运用方面,与其他哪个画种相比都不逊色。然而也许正是因过于迷恋制作、版性与印痕,倚重技术,在观念上、精神上显得贫弱。语言落后固然不能切入当代,但纯技艺化也与当代精神无缘。究竟如何寻求具有当代意义的切入点?怎样获取当代性?在语言的问题率先解决的同时,注重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以提高版画的精神品质,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游离于当今社会之外,漠视当代生活与思想,版画的当代性便无从谈起,想引起社会的关注也很难。现实关怀是画家触摸当代社会神经的必由之路,是使自己的艺术感觉与当代脉搏相契合的媒介,是版画艺术的生命线。艺术创作是个体劳动,但在本质上说并不是个人行为,因为艺术感觉虽是个人的,但感觉的对象则是社会的,就此而言,感觉自身也具有了社会性。而且艺术终究有一个感觉什么的问题,即使把自己的艺术焦点集中于梦幻世界,若离开现实的幻化也是无源之水。因此消极地回避不如积极地直面人生,在现实参与中强化自己作品的当代属性。现实关怀肯定要触及社会问题,但不能要求画家一定像搞主题性绘画那样转述现实生活场景。从精神深层思考社会问题,并以独特的感觉与表达方式予以关注,同样具有社会意义。诸如近年有些画家对人类生存环境(宇宙、生态自然)的焦虑、对生命的体察、对社会现象的省思等,都揭示出深刻的主题。然而艺术的当代性必定要适应中国社会的当代进程,如果落伍于现代化的当代步伐,滞后于当代社会的主流精神,艺术便难以获取深层的当代性。
            有人认为当代社会是由政治、经济、科技三驾马车主宰的社会,而人文学科均居于社会的边缘③。其实版画的边缘化趋势更为明显。战争年代版画与政治纽结在一起处于中心地位,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态的特殊时期,建国后开始与政治疏离,步入专业化轨道,“文革”中版画又受到文化专制主义的利用与戕害,随着新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转型,也有对政治干预的逆反,版画开始滑向边缘,疏离生活,躲避中心,在纯化语言、物性探索中进行主体化、个性化建构。从积极方面看,使版画技艺精纯、走向自觉,在个性强化的同时,丰富了整体面貌。但从消极方面看,是版画精神性的弱化,这一点在工于制作而意蕴轻浅的大量作品面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另一失误是在强调主体性的同时,消解版画的社会意义,趋向个体主义的极端化。其实主体性与社会性并不矛盾,而艺术个性与个体主义则是两码事。艺术家无疑要增强个性追求的自主意识,接受者也喜欢有个性的作品而讨厌千人一面的雷同。问题是追求艺术个性是否就一定要放弃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我赞成这样的观点:高层次高品位的文艺主体性要在充分自觉的个体意识的基础上实现对个体的超越,自觉将自我存在与时代生活联系起来,将自我的生存发展与民族群体的发展要求统一起来,这样的文艺主体性才会有更为丰富博大的内涵④。
            获取当代性的另一途径是人文关怀,是追寻当代的人文精神,否则切入当代文化语境、提高版画的当代文化品格便是一句空话。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生价值、人类命运的关注,包括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是指对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关注,包括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寻,诸如:真理、正义、人格、国格、民族尊严、友谊、爱情、美好、创造等。应该肯定,近年许多版画家在高扬人文精神方面进行了种种新的努力,有的把以往版画的生活主题转化为一种理性精神,以自然、宇宙、宗教情境阐述画家对历史、人类及文化的思考;有的以文化批判的精神进行历史的省思,力图在否定与破坏中建构当代文化语境;也有的以科学探问的精神开启自然与人类的心灵之窗,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心灵状态的关注等。但是有相当一批作品则放弃人文追求,呈现出技术化与商品低俗化倾向;也有的版画徒具外在的图像符号,而缺少内在的深沉品格。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功利意识膨胀,迎合市场,降格以求,而不追求文化的高品位;也有个文化认同的问题,八、九十年代是各种文化因素交织的年代,是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繁杂的年代,在此种情况下,确认当代文化的主流精神异常重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知识结构与专业优长进行不同意义与层面的文化选择,但不应在社会文化表层或即时性政治潮流的摆布中随波逐流,艺术家的主见与自律精神应来自对当代社会主体精神与艺术本质规律的体悟,若能把握当代文化主体精神的脉搏,又能注重艺术的自律性及本体价值,也许会使你的创作进入更高的境层,获取深层的当代性。
            作为一名艺术家,应当树立把握当代主体精神的自觉意识,增强塑造艺术当代品格的责任感。就目前版画家的状态而言,我以为起码应做到两个超越,一是超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深层的思考,一是超越个体局限,使创作具有社会效力与普遍意义。前者不是不要技巧,忽视艺术加工,相反是应以精到娴熟的表达技巧为基础前提,但若一味迷恋技巧而缺少精神思考,作品肯定是肤浅的。因为艺术的当代性不但是由形式技巧构成的,而主要是由作者的思想观念造成的,最终取决于艺术家的思考深度与精神境界。后者不是否定艺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更不是主张版画像以往那样搞区域性群体效应,而是说不能单纯强调个人文化立场、个人审美趣味,而无视社会接受层面,消解社会意义。艺术作为一种社会交流方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画家的自言自语,倘若自身不具备对话条件,便会丧失知音,终将被社会所遗弃。超越个体局限与建立个性话语并不矛盾。只有建立个性话语才有不被他人取代的存在价值,也才可能具有社会意义,但不能因为要建立个性话语便把自己局限于个人小圈子之内,只有超越个体局限才能使个性话语充分发挥社会效力,被广大读者承认。当然,对于有的版画家来说,还有一个超越他人话语控制,建立自我语境的问题。这不单指因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需摆脱西方话语权力束缚的那些人;对于仍受制于传统语系,语言陈旧,或在追风互仿的版画群体中尚未自立的画家,强调超越他人确立自身也均有必要。
            应当看到,我国版画三、四十年代的战斗品质与五、六十年代的审美类型均已成为历史,而新的当代品格尚未形成。如何在当前多元的文化维度上确立当代版画的价值理想,建构中国版画独特的当代品质,是世纪之交摆在版画家面前的重要任务。这一重任的完成,不仅需要版画家自身具有超越意识,而且要形成共识,齐心协力,既重艺术新语系的锤炼与建设,又重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既要明确并追索当代文化的主体精神,又要有对当今版画艺术现实的策略性把握。这样,在艺术精品的不断涌现之中,自然会孕育并酿成中国版画独特高新的当代品格。
          注释:
          ————— ————— ——————
          ① 陈孝信《版画与当代》,载《转型期的中国艺术研讨会文集》。
          ② 王林《当代中国的艺术状态》,第182页,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③ 南帆《21世纪人文学科的命运》,载《美术观察》1998年第5期。
          ④ 赖大仁《文学批评中的主体观问题》,载1998年4月4日《人民日报》。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6(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