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世界最古老的印刷术 雕版及饾版拱花

        作者:核实中..2009-09-06 14:33:59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雕版印刷技术雕版简介:我国的雕版印刷历史悠久,源于隋末唐初,距今约1400年。它对华夏文明甚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雕版使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知识的曙光得以发展,历代的绘画风格得以展现,历朝的社会风貌得以凝固。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创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突出的贡献;它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名词解释:“雕版”——其原理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版师刊刻成镜像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饾版”——它是现代分色套印的鼻祖,其制作过程比单色雕版更为复杂。制作者必须通过肉眼的判断,以及对中国画的理解,将七彩墨色的深浅、枯润、用笔始末、先后顺序等分别制成形状各异的印版,固定在准确的位置上,按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明代称这种印刷方式为“饾版”,清代中期以后,称为“木版水印”。“拱花”——它类似现在的凹凸版,其制作与雕版恰恰相反,这种技法很可能受到了古代的制墨工艺的启发,在柔软的宣纸上压出具有立体感的暗纹。它始于明代,随后逐渐绝迹。“饾版拱花”——将上述两种技法叠加使用,产生丰富且相对真实的视觉效果,技巧性极高。在现代印刷术诞生以前,在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这种新颖的传播手段并不比当今任何一种媒体逊色。传承人介绍黄小建——1978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工厂工作,之后虽然水印工厂解散,此门技术无人问津,但他凭着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掌握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成功重现了明代的“饾版拱花”技术。他是中国仅存的集刊刻雕版书、制作饾版拱花于一身的雕版大师。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杭州成为雕版印刷的一个重要中心,从五代开始一直未坠。五代的宗教印刷很兴盛,印佛经最多的是吴越国王钱弘淑。有图有文,可以说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大发明。至今,我们至少发现,他有三次主持刻印佛经的历史:一是《宝箧印经》,在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刻印,1917年湖州天宁寺石幢象鼻中发现;二是《宝箧印经》,在宋乾德三年(965年)刻印,1971年绍兴城关塔发现;三是《宝箧印经》,在宋开宝八年(975年)刻印,1924年杭州雷峰塔倾圯时发现。到了唐代,杭州的雕版印刷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到了北宋,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多数都拿到杭州刻印,而非在汴京。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8谓:“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次之,福州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而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为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为北宋司马光撰。马元佑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佑七年刊印行世,此为《通鉴》最上乘的版本。南宋时期,由于都城南迁,杭州刻书业达到了顶峰,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刻书和出版业的中心。以杭州为代表的浙本用笔方整,刚劲挺秀,刀法娴熟,转折笔画轻细有角,不留刀痕,反映原来字体最为忠实,成为后世刻书的楷模,影响了我国千年古籍刻本的风格。其间集中了大量的优秀刻工。所以,杭州的图书刻印出版事业极为发达与繁荣。当时在浙江刻书出版的至少有:(1)国子监刻书(至少有70种);(2)皇家刻书,如德寿殿,修内司,大医司局,左廊司局等;(3)地方刻书。如:两浙西路茶盐司,两浙东路茶盐司,浙西提刑司,临安府刻,绍兴府,庆元府(宁波),衢州府,婺州(金华),严州(建德),湖州等;据文献记载,今中山中路太庙巷起至众安桥一带尚可考知铺名的书肆有二十余家。其时有国子监刻书,地点在纪家桥(今浙江大学湖滨校区附近),其刻印精美,为全国之冠。当时,集中了一大批民间书坊,有的书坊是从东京(开封)迁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临安府中瓦南街东荣六郎家书籍铺。所刊书字体秀丽工整、刻工精良、墨色厚重,为宋版书中的精品。由于其刻印精良,很多官方的书,也都拿到杭州刻印。宋代不少藏书家都认为:“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南宋时杭州书坊影响最大的是陈起所开设的书铺,由于陈起所刻的书影响太大,明清以来对他刻的书通称“书棚本”,家居睦亲坊(今弼教坊),有记载者近一百种。书坊刻书:书坊是宋时的印书和发行图书合而为一的机构。当时在杭州就有“太庙前尹家书籍铺”,“钱塘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经铺”,“杭州猫儿桥东岸开笺马纸铺钟家”等等至少有20家;杭州书坊林立,有“经铺”、“经坊”、“经籍铺”、“书籍铺”、“文字铺”等,有铺名可考的印刷作坊,在南宋时有10余家。到了明清时期,杭州的印刷作坊可考的有文宝斋、彗空经房、玛瑙经房、景文斋、善书局等几家。民间印刷作坊最着名的有:南经坊沈二郎、睦亲坊沈八郎、勤德堂、沈氏尚德堂等。明代时,杭州已有书坊二十余家。杭州书坊中,最着名的有勤德书堂、容与堂、胡文焕文会堂等。王国维在他的《两浙古刊本考》中也提到:“北宋监本刊与杭者,殆居泰半。” 譬如说《周礼疏》,《春秋公羊传疏》等至少有七种经部图书都在咸平四年(1001年)在杭州刊印。另外,《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至少有12种史部图书也在那个时候在杭州刊印。据不完全统计,在浙江印行的宋版书,目前,在国家图书馆有103部,在中国台北的中央图书馆有35部,在日本静嘉堂有17部,在中国台北故宫有8部, 在南京图书馆有5部,在上海图书馆有4部,在辽宁省图书馆有4部。另外,在日本的东洋文库,内阁文库,安田文库,尊经阁文库,美国的国会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德国的科隆远东美术馆等都有收藏。二、项目说明类 别 代 码 分布区域 唐代的长安、洛阳、四川、淮南、成都、淮南(安徽)、江浙都出现一批印刷作坊。五代除长安、四川、淮南、洛阳等原有的印刷基地仍在发展外,开封、甘肃、江苏、浙江一带的印刷也很兴盛。宋代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北宋的国子监在汴梁和临安,南宋在临安都进行了雕印儒家经典的工作,雕版印刷较集中的地区有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元代由于京城的刻印技术力量不足,很多政府的书,都拿到杭州刻印。印刷业最为发达的是今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安徽等地。特别是建阳、杭州、平阳等地,集中了更多的印刷作坊。明代国子监是明政府较大的印刷部门,设在南京的称南监,设在北京的称北监。民间印刷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建阳、杭州、徽州、苏州。清代民间印刷业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印书量很大,尤以江浙一带最为兴盛。在杭州、金陵、苏州、常州、扬州、无锡等地,都集中着较多的印刷作坊。 历史渊源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大约在隋末唐初,即公元7世纪初期。有人认为,最早使用印刷术者,为民间或佛教寺院。有文献记载,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女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使用印刷术的文献。 到目前为止,唐代印刷品已有多处发现。使我们能目睹当时印刷的技艺水准和风貌。1900年,于敦煌藏经洞内发现一件卷轴装的印刷品《金刚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印刷高潮,寺院印刷和民间印刷都很活跃。宋代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由于政府对印刷业的开放政策,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纸、墨的制造技艺及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元代在中国印刷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唐宋以来印刷的优良传统,而且有新的发展。由于国家的统一,使印刷术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通过与西方的交往,将中国的印刷术,逐渐由中东、北欧传到西方。 明代是我国古代印刷的全盛时期,雕版印刷技术更为精湛,涌现出一大批图版雕刻高手。到了清代,在应用领域更为广泛,技艺更为熟练。基本内容 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其原理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临摹、勾描、粉色、雕版、印刷、修整、装帧等程序。制品及作品等相关 器 具 雕刻原料:无疤野生梨木,经长期水中浸泡脱脂处理后阴干。宋代刻版所用木材有梨木、枣木、梓木、黄杨木等。麻沙本多用柔木,可能是一种松,软易刻的木料。雕刻工具:刻版工具多达 20 ~ 30 种,各有不同的功用,最常用的是拳刀,又称剞、曲刀、雀刀、挑刀,是刊刻雕版最重要的工具,必须根据雕刻者手型量身订做,辅助工具以圆口刀、三角刀、大小平刀、凿子为配合。印刷原料:宣纸,需放置多年去其火气。高丽纸,原产于高丽国,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广胶,产于两广地区,它是用牛、马皮筋骨角中的硬蛋白质加水、加热分解而提炼出来的一种物质,用于调色。矾,又称明矾,味涩、用矾石煎炼而成。主要产自安徽的卢江。印刷工具:刷子,原材料来源南方棕树皮。耙子,原料来源于马尾棕,将马尾棕制成棕片,再配备耙梁、耙版就成为完整的耙子。膏药油,它是一种中药,具有强力粘胶性能,用于固定雕版。印刷台、毛笔、喷壶等。装帧原料:在元代文献中还记载有装订浆糊的配方。如元《秘书监志》卷六,载有表背匠焦庆安的配方,内有打面糊物料为: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蒌、皂角、茅香、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里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部分,证明当时的装订用料已十分考究。明代造纸业十分繁荣,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一些地区,都分布有较多的造纸作坊。造纸原料有竹、树枝、破棉、稻草等。优质纸则用几种原料混合,以提高纸张性能。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的造纸技术。传承谱系 解放后,全国共有四处木版水印基地,北京荣宝斋、天津扬柳青、上海朵云轩、浙江美院水印工厂。1978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工厂工作,师于张耕源、徐银森老师,完整掌握了传统雕版及木版水印技术。之后虽然水印工厂解散,但仍然坚持继续刊刻雕版。2005年,在藏书爱好者的支持下,在木版水印的基础上,经过大半年的摸索实践,成功翻刻了《唐女郎鱼玄机诗集》,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特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在刊刻雕版期间,多次与国内美术史权威范景中教授商谈此书,在书成之后,他特地为此书撰写了一篇跋,附于书末。另外,此书还受到了国内各大古籍出版社、博物馆专家的一致好评。近日,在雕版印刷和木版水印的基础上,成功恢复了技术更为复杂的“饾版”和“拱花”,三、项目论证基本特征 1.雕版历史悠久。2.分布广泛,没有区域限制,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3.现今从业者寥寥无几,几乎绝迹。4.雕版作品作为商品,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市场有待深度探索。5.对从业者技能要求高,在国画、书法、篆刻、古代汉语及文化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且要有极强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热情。主要价值 1.雕版历史悠久,源于隋末唐初,距今1400多年。2.对华夏文明甚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雕版使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知识的曙光得以发展,历代的绘画风格得以展现,历代的社会风貌得以凝固。3,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创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4.它能够体现中国的文化创造性、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对华夏民族起着凝聚作用,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明也起了促进作用。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4.剪纸、漆器、评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有南北之分,有一定的区域限制。但雕版印刷术则是唯一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文化形态,它的影响甚至传及海外。作为一种民族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5.杭州地区一度是大规模的民间和官方的雕版活动中心,从五代开始一直未坠。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刻工,刊刻印刷质量属全国之冠。6.如今全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以及研究机构有一大批珍贵古籍急待修复、翻刻,而雕版这方面的人才几乎是空白。巨大的社会需求和雕版人才的短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濒危状况 1.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现代印刷术的传入,雕版印刷术因手工技术繁复,成书速度慢,成本高,色彩单一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抢救和保护这一绝技刻不容缓。2.过去的老师傅大多年事已高,已无法继续从事雕版,而当时的学徒也迫于生计纷纷转行,导致目前从业者寥寥无几,几乎绝迹。3.雕版对从业者技能要求高,在国画、书法、篆刻、古代汉语及文化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且要有极强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热情。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1(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