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关于朱立生漫像的漫像——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作者:黄毅2021-11-26 08:23:52 来源:中国美术报

            (1/8)朱立生的肖像作品

            (2/8)朱立生的肖像作品

            (3/8)朱立生的肖像作品

            (4/8)朱立生的肖像作品

            (5/8)朱立生的肖像作品

            (6/8)朱立生的肖像作品

            (7/8)朱立生的肖像作品

            (8/8)朱立生的肖像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美国诗人庞德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地铁车站》,诗只有两行:“人群中的脸庞幽灵般隐现湿漉漉,黑色树枝的花瓣”。1916年庞德回忆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整天我都在努力寻找能表达我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

          但庞德捕捉到了致命的意象,一个可以构成诗的意象。阴暗而潮湿的地铁站,浮现着一张张脸庞,重重叠叠,湮没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看不见自己行走的身躯,只有一个个陌生的头颅在眼前交叠、摇晃,周遭满是拥挤、嘈杂、鼎沸的人流,明亮的阳光下,残留的空隙竟无法容纳属于自己的影子。那些面孔、生动如花的面孔,背景是黑色的地铁空间,犹如黑色的枝条。

          庞德一瞬间的捕捉,浓缩了整个世界。

          朱立生便是对重重叠叠的一张张脸孔着迷的人,捕捉世间的众生相,多少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为此穷尽一生才华。

          人是多么精密的造物,面部是由44块肌肉组成,可以作出推、拉、扭曲、错位、集中、扩散等各种动作,可以摆出足以令人吃惊的10000多个表情来,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人类学家研究,人类至少有18种独特的微笑,而每一种微笑都巧妙地动用了不同的面部肌肉组合。笑至少要牵动6块肌肉,哭则会牵动14块肌肉。

          虽然每个正常的人均有五官,但五官的组合、搭配的微妙不同,结果却大相径庭。世界几十亿人,就是因有了这个些微的变化,而生成了各是各的、极具分辨力的面孔。犹如围棋的棋局,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盘,只要有一颗子选择的交叉点不同,且先后次序有异,最终的结果注定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相信上帝造人是妙手偶得,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排列、组合而成,否则,这世上哪来的那么多面目各异的人?

          朱立生坚信,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些包裹着血管、筋膜、神经的每一张脸都是故事的封面,那些填充在软骨和骨骼之间的肌肉,组合出的形形色色的面庞后面,隐匿着多少动人心魄的过往。人生的阅历既写在脸上,也潜伏于深处,因了不同的刺激,而反射出千万种的情绪,一刹那间的定格,就是某个特定的事件投射于心壁上的影像。所有的历史都是由大事件构成的,而所有的人生却是由琐屑的细节拼凑出的。

          朱立生的眼中从来没有完美的世界,透过那些表象的光鲜,总能窥到真实的意象,不是他要刻意变形,而是事物的变形早在他发现之前就已完成,只不过他是一个忠实而优秀的记录者。就如同不是世界倒置了,而是看它的人在倒立却浑然不觉,世界原本就是这样。

          所有人都以为漫像只要抓住了特征,适时地将其放大或变形即可,岂不知那需要多么犀利而敏锐的目光,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深入毫发的细微发现,于惯常中找寻陌生,于隔膜中发掘熟络。

          写实是多么有力而可靠的经验,当然它也是一种技巧、一种观念。朱立生深谙其中的奥义,他的漫像,一切都是在写实基础上的延展和变化,以静观的视觉经验为原点,最大程度还原对应物。前提是在结构上不违背对应物的原初形态,即使有变形、夸张或改变色调等主观处理,也始终忠于视觉经验和普罗大众公认的艺术审美——这种审美像某一地区的流行饮食一样,是默认的、约定俗成的。

          显而易见,俄罗斯画家尼古拉·费欣对朱立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然还应该有魏斯、霍珀、德尔沃等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画家的影响。特别是费欣的素描,那种超越了一般基础性绘画的大胆实践,自然真实而又不乏鲜明个性化的呈现——笔触与线条仿佛是一条条直通心灵的秘密小径,缘着它便可步入大乘之境,所有这些均是让朱立生最为心仪也最为推崇的地方。

          只不过对费欣的崇尚,演化为了朱立生漫像的基调,对笔触与线条的把握,我以为用果敢和混沌这两个词来概括较为理想。朱立生有时的出笔是令人惊愕的,可以想象,他的笔犹如火柴头,在纸上运动,就是划过磷片,每一道都会爆亮,每一道都会灼痛手指;而有时他的笔触又是犹疑的,努力营造出氤氲和朦胧,就仿佛是雾里看花,你知道混沌的内里一定包裹了更为犀利的东西,比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抑或一个嘴角的弧度。

          从朱立生的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即将呈现的人物的尊重与研究,他的每一幅作品,绝不是简单地复制他的绘画对象,而是尽可能地从多方面了解他们,试图捕捉那些他所选定的目标的全息图,进而得其神髓。

          朱立生漫像的人物,大都取材于身边熟悉的人,而其中尤以艺术家为主。如果说艺术家作品的个性与艺术家本身的个性相统一,那么朱立生无疑找到了解读艺术家的密钥,那些属于精神层面和艺术本质的东西,只有在那一张张面孔被剥离出并加以刻画时,才渐渐显露出。当然,作为一名漫像画家,不可能只沉湎于自己艺术的小圈子,那些风云人物、社会达人、各类明星、市井闲杂也都是他的创作素材,给这一类人造像,彰显其嘴脸,无疑也凸显了漫画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的社会功能。

          较之于国内大部分漫画作品,愈来愈多的轻松化、娱乐化、通俗化——企图以小机巧迎合世俗的胃口,更多的嘻哈、媚眼甚至去艺术化倾向,朱立生的漫像则充满了凝重与犀利,他不用绞尽脑汁去炮制那些似乎是漫像中必不可少的小机巧,不必讨好谁而捣鼓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所谓作品。他给你任何一张面孔,都一定会让你久久凝视,来自漫像本身的冲击力,已超出了漫像的范畴,在更为宽阔的向度,朱立生笔下的人物,就是对这个纷繁而不可确定世界最智慧的诠释。

          黑色树枝的花瓣,才刚刚绽放。

          (作者系《新疆艺术》杂志社原社长、《新疆文史》执行主编,编辑有删减)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2(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