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水木湛清华——在清华艺博感悟中国绘画中的自然

        作者:翟翔、张铎、魏梦佳2021-04-22 08:09:38 来源:新华社

          《偃松图》(新华社发)

          乾隆帝毕生视为至宝、传为苏轼所绘的《偃松图》,“元季四大家”之一倪瓒的《霜林湍石图》,沈周笔下的《桐荫濯足图》,文征明创作的《江南春色图》,圆明园流出的嘉庆帝“水木湛清华”玺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展“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20日拉开帷幕。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并邀请部分私人藏品入展,以90余件宋、元、明、清精品绘画为基础举办此次展览,献礼校庆。

          “水木湛清华”典出东晋谢混《游西池》,既道出了“清华”的得名因缘,亦诗意揭示了展览主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员、策展人谈晟广说,千百年来,历代画家寄兴于花鸟虫鱼、山石竹木,对自然作出新的诠释,“当我们与这些古老的图画相逢,在它们面前停步、凝视、沉思,仍能感受到活泼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故乡无此好湖山”……苏轼曾造福杭州一方水土。杭州赢得了他的心,他也赢得了杭州人的心。

          卷轴缓缓展开,现场响起一片惊叹声……清代乾隆帝的“松石间意”御题后,一棵水墨绘就的“巨松”从嶙峋巨石与竹丛中生出,气势雄浑。19日,《偃松图》由藏家搭乘高铁护送至北京,安放在展厅。十余年前,这位杭州企业家倾囊购入《偃松图》,意在让苏轼的作品长留家乡。据悉,此次展览是《偃松图》首次公开展出。

          苏轼平生爱画竹木怪石,遣兴寄情,以物言志,笔下意趣抒发平生磊落,开宋代文人写意之风。

          谈晟广介绍,苏轼绘画的真实面目向来扑朔迷离,现存苏轼名下可能接近其画风的作品,还有上海博物馆藏《古木怪石图》、中国美术馆藏《潇湘竹石图》及私人藏《木石图》,《偃松图》或许最为接近苏轼画风。

          《偃松图》盖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墨林秘玩”“平生真赏”“项元汴氏审定真迹”等几十余方鉴藏印。清代,它一度由索额图之子收藏,入宫后,又为乾隆帝所珍爱。“几暇怡情”“得佳趣”“宜子孙”“会心不远”……乾隆帝在《偃松图》上盖有十余枚印鉴。

          “东坡先生倔强人,画禅笔阵皆相似”……乾隆帝题诗多首,又命多位工诗善书的大臣在画上作诗题记。《石渠宝笈》中,《偃松图》被定级为上等。

          谈晟广表示,《偃松图》木竹石的组合体现了对自然与道的向往,正与展览主旨心意相通。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永和九年三月初的《兰亭集序》传唱千古,为历代文人所追随。

          此次展出的《兰亭修稧图》绘王羲之兰亭修稧与观鹅故事于一卷,被认为是线条精绝的宋代人物画作品。画上的印章经技术复原,识别为南宋内府“绍兴”、元文宗“天历之宝”以及李公麟“龙眠居士”,策展专家认为此画或与北宋著名文人画家李公麟相关。

          “水木清华涵静境,鸢鱼活泼悟天机”“水木清华处,轩楹秀野间”……清代帝王喜好水木间的诗情画意,曾长期居住在水含清光、树显秀色的圆明园,“清华”因此出现在不少御制诗文中,圆明园更有数处以“清华”命名的建筑。

          清代嘉庆帝“水木湛清华”云龙钮玺印以其精美雕工和印文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展品之一。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考证,“水木湛清华”玺印曾存放在圆明园九州清晏寝宫旁的清晖阁,是嘉庆帝避暑纳凉、畅观美景的地方。

          “‘清华’一词,是古人对自然山水花木之美好的概括描述,同时也成为做人的标准——清和品格,华茂气度。清华成为一所大学的专名之后,在某种意义上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令人想到大学对学术品质的追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说,通过在清华大学校园呈现的这次以清华为主题的绘画展览,希望观众能够对清华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感悟到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念。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30(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5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