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文航:后疫情时代中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

        作者:文航2021-04-21 07:31:20 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 第224期 美术新闻


          去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疫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不得不减少活动,据国际博协《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现状》统计,公共项目减少67.4%。疫情给美术馆带来的寒冬悄然而至,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中国的美术馆激发新的思路,积极配合全国抗疫工作,对项目进行调整,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做好线上传播,

          拓展公共教育的传播方式


          疫情期间,大多美术馆被迫暂时关闭,这使与公众的线上交流成为了焦点。国际博协的调查显示,线上活动特别是创建了新的在线交流途径的机构比例进一步增加。新冠肺炎疫情永远改变了博物馆对数字世界的看法,突出了现有的问题,并加速了已经在进行的变革。

          与艺术连接,可以治愈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使彼此情感得到交流。于是云课堂、云讲座、公教直播成为中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制作了大量数字化、创新和可视化内容,丰富着公众“隔离期”的文化生活,给艺术爱好者带去大美,带给这段集体宅生活一抹亮色。“中国美术馆云课堂”整理以往讲座资料,先后播出六集云课堂,同时动员馆内专业人员志愿录制了60集《中国美术馆藏经典作品》,成为“云”美育、“云”志愿服务的代表性项目,在线上继续发挥中国美术馆的学术高度,努力普及艺术知识。上海民生美术馆的“云公教”,选出往届最好的公共教育活动回顾,“诗歌来到美术馆”“人人都是齐白石”等,观众通过扫码就能够参与。

          新的传播方式在增加公共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增加亲和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公众即便在家中,也可以透过艺术激发知识、创造力和想象力。各个美术馆不仅加大其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的运营投入,也尝试通过在央视频、抖音、快手、B站等各数字平台展示和推广公共教育,为美术馆导入新的观众群体的同时,用新的传播方式开展公共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在年轻的艺术爱好者当中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围绕重点展览,

          开展深入化、精品化公共教育


          当前,各个美术馆努力围绕国家政策和重点展览开展深入化、精细化的公共教育,发挥美术馆国家文化艺术窗口的作用,积极践行弘扬主旋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中国美术馆在“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期间,为了让公众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先后开展了“妙手生花——剪纸、刺绣展示与交流活动”“工艺扶贫——从‘手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计划谈起”的讲座、展厅艺术沙龙和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文秀塑像的雕塑工作坊等活动,力求通过艺术创作与公共教育融合、与传承人艺术家对话、借助新媒体“直播”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浙江美术馆的“‘看见·她们的面容’——疫·情绘画主题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不仅请艺术家们为白衣天使们画像,还收集了医护人员的援鄂故事配合画像展出,鼓舞大家抗疫的信心。


          开拓新的公共教育视角


          国内有些美术馆的场馆狭小、人员密集,做公共教育不利于疫情防控。把视线转移到室外,在展厅之外的宽阔庭院里开展公共教育活动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例如中国美术馆的雕塑园汇聚了国内外88件精品雕塑,材质、风格、创作时间和创作手法各异,多年来围绕这些室外雕塑作品展开不少公共教育活动。开发这些室外的公共教育资源,整理成为课程,是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疫情影响下,资金短缺、藏品交流阻断,各个美术馆展览规模和数量大幅萎缩,这种情况下部分公共教育同仁把视角对准有历史承载的美术馆建筑。美术馆一般都是该地区标志性的建筑,公共教育的视角完全可以跳出美术馆展厅之外,审视这座可居可游的巨大“雕塑”,从历史沿革、建筑结构、艺术特点、装饰纹样等方面展开,从绘画中寻找和欣赏它,从文献中追忆和审读它,从规划方案中了解和憧憬它。武汉美术馆在后疫情阶段开展了“艺术之城:金城银行前世今生(1930—2020)”公教活动就是这样的一次探索。活动设计了五个系列共八场公教活动,“美术大课堂”的讲座、“美艺坊”的观众手作体验活动,还根据同名展览的背景及文献资料,设计及举办了系列读书会、话剧、快闪等特色公教活动。

          疫情无情人有情,中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在常态化疫情的防控中,积极满足复工复产后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需求,配合国家政策,努力开创新的艺术普及的方式方法,积极占领学术高度,克服一切困难再接再厉,向“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2035年文化战略目标不断进取。■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项目负责人,本文受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编号17JYB004)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4(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