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陈清勇个展“无相如来”亮相上海

        作者:admin2021-04-02 06:54:02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继陈清勇2020年个展《明心见性》之后,今年再度推出全新个展《无相如来》,该词出自于《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个佛名号。如果说《明心见性》展览是画家对于前几年阶段性系列作品的一个完整线索梳理的话,那么这次个展的主题则是他从2016年开始以“古砖”为创作媒介,并一直延续至今深究的表达方向和语言路径:链通物象本身的时间节点,还原其中被赋予独特脉象的生命症候,即是无相之象,“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在“古砖”系列作品中,原有可视见的图像形态变得“扑朔迷离”,诸如记录着“古砖”历经空间转移和时间侵蚀一样,透过表层未经修饰过的某一个局部洼地,或者是凸起的凝结状块。若隐若现的痕迹斑点覆盖它们原有的相貌,其中起伏跌宕的残缺沟壑,标识着“古砖”雏形原初的具体位置。而表面自然肌理显现的印记与划痕,引导观者进入隐藏在“古砖”之中真实拟像的场域,这种视像成为陈清勇转译当下山水景观的一类叙事手段,虚幻与真实物象相交织而成的“超真实”景观。

          画家通过丙烯等综合材料对“古砖”进行再次解构和重塑,其艺术语言简练而饱含诗意特征,收放内敛的意象书写形式构成其绘画表达的内核。他摆脱了光彩炫亮的语言技巧,以灰色般的温润色域在画面中自由飞行,不管是对于色层叠加的把控,还是对物象造型的简化取舍,都附着着具有个体强烈辨识度的语言符号。当再现以往恢弘以及衰败的时代情境时,“古砖”之中被更改的图像将比现在的真实图像还要真实,它们甚至可以制造自己的真实性。图像画面的塑造,在于画家的思维回溯中,和以个体精神在自然界中照映生命的唯一性,从而释义图像真相的可能性;制造出的每一个真实的“山水样本”,既是现实景观,也是虚幻的图像;在虚无缥缈的境地中,逾显更为确切的景观图像。

          “作为一个系统站立在我们面前”,遇见现实图像的虚拟旁证,并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而是我们分析陈清勇建构山水系统在现实语境下的特殊方法。众多山水图像各异的样本内,有着或多或少个别人物的出现。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头上无发且身份不明的裸体人物,她/他们在山石前方伫立或沿石而席;其表情惊愕、呆滞,甚至不知所措,目光警觉地观察着周遭事物。二是穿着长袍并留有须髯的老者,行走于山石之间,屏气凝神,轻然踱步;或坐立于一叶扁舟之上,驻足停留,抑或凝视远方……穹劲生长的树干细枝,皆力顶画面尖端,分叉之处接连相向,却不突兀;一泓清泉的方向,尽然游离于山石交界处。山岩的尖角,横空伸出。一隅池水显露的淡淡水气,静显夕晨间的氤氲之态,空灵悠远。将“古砖”的多维空间压缩至平面图像时,剩余五个面的图景也将退回到闪现图象信息的背后,内含的温度气息,缓慢向外释放,并趋于一个无相如来的姿态景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苏轼《枯木怪图》、米芾《画史》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其中形象和图像的描绘,无不讲述了树木、怪石在当时文人心目中寄情于物的内心思想活动,且有睹物抒以心中沟壑之意。而在陈清勇所创作的“古砖”作品里,自我和绘画本体的内在关联,是他与古人隔空相望的现场对话,也是对古人描绘山水景观阐释的具有时代个人主体性意志的致敬与追溯。

          当我们把古人的绘画和他的“古砖”作品拉到一个视觉等位线上来看,时间推移的变化,并未改变树木、怪石、山泉原本的结构模样,变化的恰恰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作者、画中人的情感输出才是陈清勇对当下社会景观、自然景观被破坏所展现出的内在反问和思虑。就像保罗·拉克鲁瓦所说:“在一个时代所能留给后人的一切东西中,是艺术最生动地再现着这个时代……艺术赋予其自身时代以生命,并向我们揭示这个(过去的)时代”。



          艺术家| 陈清勇

          策展人| 惠书文

          展览时间| 2021.03.27-2021.04.27

          开幕时间| 2021.03.27 15:00

          地点 |北极熊画廊(上海)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M50创意园区24号楼201 吾月空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202(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