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推动文物“活”起来

        作者:白云涛2021-03-19 09:37:32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文物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灿烂文明、赓续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量的文物沉睡在库房之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各类博物馆553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2016年结束的国有文博机构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目前国有文博机构可移动文物藏品约1.1亿件套。2019年度全国举办展览2.86万个,现有可移动文物展出率,就大中型国有文博机构而言,大多不超过所藏的10%。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文博工作者做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有益探索。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传播作用的同时,注重全媒体传播形式,对内容进行多种形态的阐释,实现多次传播,适应现代读者和观众欣赏习惯。这些探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有局限性,即缺乏规模效应。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人民出版社承办的《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汇集前3批全部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和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馆藏珍品,阵容之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143家文博机构所介绍的文物均为镇馆之宝,讲解人为馆长或著名专家,深刻、权威,引人入胜。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针灸铜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海博物馆的春秋早期青铜器“子仲姜盘”、苏州博物馆的春秋末期的“吴王夫差剑”、江西省博物馆的“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河北博物院的西汉青铜器“长信宫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秦陵百戏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南阳汉画馆的“嫦娥奔月汉画像石”、辽宁省博物馆的唐代《簪花仕女图》、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纵目面具”……《博物馆说》介绍的文物都是见证历史、承载文明、赓续民族精神的国宝。这些文物,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珍宝。通过《博物馆说》对这些中华民族瑰宝的精彩介绍,能够极大激发广大听众和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博物馆说》的参与单位有40多家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中许多红色文物感人至深。如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珍藏的“一件珍贵的丝棉袄”,是周恩来逝世后,天津红桥区服装二厂73名青年看到邓颖超一个人,身边没有子女,联想到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就凑钱买布料缝制了深灰色的春绸面中式丝绵袄,寄送给了邓颖超,充分反映了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对党的深情。此外,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古田会议纪念馆的1942年新华社刊印的《古田会议决议》、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一枚血染的红星奖章”、刘少奇故居纪念馆的1939年版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革命文物,以及大连现代博物馆的《焦裕禄干部履历表》、中国科学技术馆的神舟一号返回舱、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告别田赋鼎”等反映共和国历史和成就的文物,都是映照初心、教育后人的好教材。这些红色文物宣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共和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对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推动馆藏文物“活”起来,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便捷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38(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