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带着艺术的铭记走向未来

        作者:李百灵2021-01-04 07:53: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大爱中华(国画) 汪家芳

            (2/3)生死时速(水彩) 池振明

            (3/3)2020年6月29日晚,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和现当代艺术专拍”上,史无前例地采用了“全球视频连线+电话报价+网络”。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时间走过2020年,留在我们心底的那些彷徨、恐惧与忧伤,那些感动、勇敢与振奋,所有的绝望和希望,都让我们无法忘记这个不同寻常的2020年。在2020年,艺术不仅带给我们审美的感受,也用独特的方式留下了一段历史,展现了一种力量,带来了一份希望!

          刚刚过去的2020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球,对世界各国的政治走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影响。对于国家而言,2020年是努力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年,也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对于美术界而言,社会大局带来的变化成为必然的投射,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美术馆等公共艺术平台的发展,抑或是艺术市场的起伏,都深刻地打上了疫情的烙印,呈现出新的特点。


          凝固在瞬间的人性光芒

          2020年初,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突然暴发,整个社会瞬时进入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状态。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很多艺术家迅速行动起来,用艺术宣传抗疫知识、抚慰心灵、凝聚力量。

          在此过程中,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机构也迅速行动起来,向全国美术界、美术工作者发出倡议,呼吁美术家以画笔积极投身抗疫战斗,使美术参与社会极端突发情况创作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活动。据统计,倡议书发布后,共收到各种体裁的来稿作品7.5万余件。与此同时,各地美协也纷纷发出倡议,美术家们在短时间内即创作了大量表现抗击疫情的作品,并以线上展览的方式及时呈现出来。

          作为此次疫情的“震中”,湖北的美术家身处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创作了大批感人肺腑的抗疫主题作品。2020年9月,由湖北省美术院主办的“荆楚回响——‘同心抗疫 共护平安’暨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画院优秀作品双年展”在湖北省美术院开幕。其中“抗击疫情”主题作品从城乡、医护、病人、医院建设者等多个侧面反映了抗疫斗争。

          作为此次战疫的文艺生力军,画院、美术院校系统也迅速行动起来。艺术家拿起画笔、精心创作,充分发挥艺术温暖人心、凝聚力量的职责,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各行各业工作者绘出心中的歌。

          一大批优秀的抗疫美术作品相继问世。2020年8月,“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一幅幅生命的画卷,一首首动人的赞歌,是广大人民群众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最真实写照。在这些作品中,宣传抗击疫情先进典型、先进事迹、一线工作者奋战场景和普及疫情防控知识的作品占据绝对主流,包括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人物画中,钟南山、李兰娟等当代英雄的形象成为画家们刻画的主体,医护人员、军人、前线记者以及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和快递员、外卖员、清洁工等“逆行者”成为崇高的代表和表现最多的题材。时光虽然过去,但凝固在美术作品中人性的光芒将永恒闪耀。 


          挖掘主题性创作的时代性、规律性

          2020年下半年,全球疫情日趋严峻,随着有效的管控,国内疫情逐渐好转,经济社会活动逐渐恢复,各地的美术活动也呈现出复苏态势: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成为艺术家们着力刻画的主要内容。

          与此同时,大型主题性展览层出不穷,如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突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银川当代美术馆举办的“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大展,立足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用艺术的方式讲好黄河故事,展现了中国艺术家感受黄河、表现黄河、弘扬黄河文化、讴歌民族精神的艺术创造力。此外还有“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等。一幅幅作品中,艺术家们用美术的形式和语言表现中华儿女的奋斗历程,刻画了经历巨变的中国人的生活与心灵,映照出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谱图。

          2020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在京成立。不以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划分方式成立艺委会,这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尚属首次。这也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给予诸多启示:立足当下、着眼时代,更多地展现家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关切社会新象和家国命运。新的一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将会引导中国的艺术家创作出怎样的艺术精品值得期待。  


          “以美扶智”助力精准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愈发突出,而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及更富感染力和审美性的特点,为贫困地区实现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脱贫发挥着独特作用。

          2020年,美术精准扶贫,助力乡村建设成果丰硕。各省区市陆续举办脱贫攻坚主题的艺术大展,用艺术精品讲述扶贫故事,展现扶贫成果。2020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以各具特色、各显神采的艺术形象,歌颂、弘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人物、事迹、风貌与精神。

          除表现脱贫攻坚题材的美术佳作频频亮相,一系列实际行动也在美术界展开,各美术院校、团体协会以及各艺术馆、美术馆,包括独立艺术家、策展人、建筑师等,举办各种包括走进边远乡村的主题写生与专题创作活动,高水平艺术人才的帮扶支持、贫困地区美术人才的培养项目等,以及艺术乡建、设计扶贫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艺术乡建的模式逐渐多样化,如有的帮助村民开展艺术创作,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有的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有的以文化创意推动农村手工艺、土特产走出大山……可以看到,艺术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对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审美素养和生活幸福感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术馆向多媒介平台转换 

          为了尽快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家的号召下,2020年初国内所有的生产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文化艺术机构临时关闭,美术展览与现场交流等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各类线上展览应时而生。2020年3月,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缓解,全国各省区市、各行业陆续进入了复工复产阶段。与此同时,各地美术馆、博物馆也在政府的指导下陆续恢复开放。由于展览采取了预约参观制,观众大幅减少。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力量,变革原有的服务方式,调整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通过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载体,加快数字化服务进程,尤其陈列展览快速进入线上、线下联动并举的新模式。

          此外,美术馆课堂、美术馆剧场、虚拟展厅、在线公教等线上课程也使得美术馆、博物馆等成为一个多媒介平台,甚至发挥出很多综合性传统媒体的功用。如“2020中央美院线上‘毕业季’”采用了3D虚拟技术,观众点击量近2000万人次,而以往其线下毕业季的观众约为60万人次。正是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观众数量大幅提升,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也使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更多关注,使博物馆、美术馆与社会的黏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强化。

          与此同时,以网络视频为主的工作会议、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研讨会等也成为美术领域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新常态。可以预见,未来数字技术将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


          美育热持续 美育机制调整革新

          受疫情影响,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加速改革通道。

          2020年3月,教育部发出公告,部署2020年艺术招生考试工作。依据该公告内容,很多美院经过科学研究论证后,纷纷公布了校考的调整方案,本科招生取消校考或者改为线上校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校考的取消,文化课分数、各省联考成绩权重也有所上升,这也意味着考生们需更加夯实基础文化知识。“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实际上,注重人文素养的考察,并非疫情防控下各个院校不得不临时调整考试方案的结果,这也是艺考改革的大势所趋。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同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新时代美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美术教育机制始终在不断革新,而业界对于美育的作用、方式和肩负的责任等讨论也从未停止。“2020年博鳌国际教育创新论坛”“中华世纪坛美育大会暨第二届社会美育国际艺术节”“外滩教育论坛”以及“五育并举,美育全人”美育教育论坛等诸多以美育为主题的论坛在各地举办,体现出大众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

          无论是政策的变化,还是疫情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革的倒逼,我国的美育改革正在加速推进,顺势而为,才能走得更远。


          艺术市场临危创变

          2020年初,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艺术品市场曾一度陷入停滞。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内经济复苏,艺术市场也从危机中逐步复苏,无论是姗姗来迟却硕果丰盛的春拍,还是如期而至的艺术博览会,又或是购买力高涨却不盲从的秋拍,似乎都预示着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走出阴霾,迎来新一轮并且是更加理性的增长。

          艺术品拍卖行业深受疫情影响,春拍普遍延期,并有大量企业取消春拍计划。从5月起,国内艺术市场出现了转机,陆续有拍卖公司推出线下拍卖会。进入7月,几家国际龙头拍卖企业陆续启动,本土拍卖企业也于8月强势重启,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品网络拍卖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来自中国拍卖协会的数据显示,网络拍卖(包括各品类拍卖)共计成交4.1万余场,同比去年增长35.11%。“现场、电话、网络”三种竞价方式同场飙价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便捷、私密的网络竞价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拍场的主要竞价方式。

          回溯2020年的世界艺博会格局,由于疫情影响,世界各大主要艺博会的日程都受到了冲击。而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与好转,下半年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2020艺术深圳”当代艺术博览会、北京当代2020“明天的艺博会”等陆续举办。10月下旬至12月初,仅上海就有6个大型艺术博览会竞相登场。

          2020年,一系列文物艺术品税收相关政策的颁行,为艺术品交易合理化减负,文物管理改革也逐步得到落实。5月1日起,拍卖行受托拍卖的文物艺术品,允许拍卖行就代为收取的货物价款向购买方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且对应货款不计入拍卖行增值税应税收入。文物艺术品拍卖可全额开票有利于激发企业收藏热情,拓展拍卖行重要客户,为企业减负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流通,无疑为“后疫情”时代的拍卖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2020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合作协议,试点围绕建设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艺术中心的目标,意在推动群众收藏理性化、企业经营规范化,提升诚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推动市场环境更加明朗。

          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今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征程开启新目标,新目标带来新使命,立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同舟共济,进一步拓展美术创作的时代内涵,通过新时代美术创作提升中国美术事业的创新活力,描绘新的时代图景,构建弘扬中国精神的新格局。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32(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3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