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用优秀作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作者:李百灵2020-05-20 06:59: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前5名参观者赠送画册,感谢观众对美术馆的热情支持。  本报记者 陈曦 摄


          美术文化周刊:吴馆长您好,请问举办此次展览的意义是什么?展览有哪些亮点?

          吴为山:此次展览的目的正如展览名称所示,是向所有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美术作品、向国家捐赠美术作品的捐赠者致敬。

          中国美术馆接受的最早一批捐赠始于1961年,是被称为岭南画派三杰之一的陈树人先生的夫人,居若文女士捐赠的116件陈树人的代表作。最近的一批收藏,是接受了熊秉明夫人陆丙安捐赠的熊秉明作品104件。2016年,杨振宁、翁帆夫妇也捐赠了3件熊秉明的雕塑作品,朱奕龙捐赠了10件于右任书法作品。2015年,老舍、胡絜青的四位子女舒济、舒乙、舒雨、舒立将家中所存父母旧藏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傅抱石等人的多幅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2019年靳尚谊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35件代表性作品,使馆藏靳尚谊作品达到74件。他们捐赠的部分作品现在正陈列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之中,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此次展出作品中,备受观众关注的《潇湘竹石图卷》是1964年邓拓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145件中国古代绘画珍品中的一件,该作品填补了中国美术馆藏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宋代、元代至明清时期的空白。而1996年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89件(117幅)国际美术作品,其中包括毕加索、大卫·霍克尼、安迪·沃霍尔、利希藤斯坦、安塞姆·基弗等艺术大家的精品力作,也使中国美术馆真正构建起了典藏欧美现代艺术史的国际性维度。

          美术文化周刊:中国美术馆在闭馆期间,启动了云展览和云课堂,反响如何?在此过程中您有什么思考?疫情对中国美术馆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吴为山:为了让观众在疫情期间也能感受到艺术之美,中国美术馆启动了云展览和云课堂。其中,“五一”期间推出的“大美劳动者”在美术馆官网发布两天内,就有约4万人浏览,在学习强国APP上发布以后,有20多万人观看。中国美术馆不久前推出的医护题材主题线上展,也产生了很大反响。

          这说明线上展览是普及美术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通过举办线上展览,我们得到了很多建议、反馈,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感。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以后中国美术馆要常态化地做线上展,而且要做得更好。

          当然,线上线下展览的区别很大,并不是简单的移植,需要研究不同展览的特性。比如,观众看线上展多半是用手机,一个屏幕就是一个展览馆,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要注重放大局部;作品说明的文字也不能多,须简明扼要;还要研究观众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根据大众的生活节奏来进行设计。一个线上展,多少件作品合适?什么时间段开展?展出周期多少天?这些细节都需要考虑。

          除此之外,中国美术馆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云课堂”点击率也很高。比如杨振宁先生谈艺术与科学、余秋雨先生谈中国文化等,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云展览、云课堂最好是大师、名家、经典作品,而且大师的演讲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总而言之,要注重展览的广泛性、经典性和时效性。

          美术文化周刊:您认为这次疫情对美术创作有哪些影响?

          吴为山:中国的战疫取得了很大胜利。这个过程,体现了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万众一心的凝聚力,还体现了广大医护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的奉献精神,这非常了不起,是可以而且必须用艺术的方式来书写的。

          我们经常讲“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现在,史无前例的战疫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激荡我们的内心,如何把可歌可泣的人民描绘出来,这是摆在所有艺术家面前的重要命题。战疫当中,有深情、有深思、有矛盾、有生命的顽强抗争,充满着人文精神。这正是我们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时刻。

          美术文化周刊:我国的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国际上的疫情依然严峻,中国美术馆向来注重与国外美术馆、博物馆进行交流,此次疫情对美术馆的国际交流方面有何影响?

          吴为山:此次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全球都面临着一场巨大的人民战争,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把新冠肺炎病毒这个敌人打败,这是我们努力的共同方向。

          春节前,我去了意大利,和几个重要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馆长见面,他们很乐意与中国美术馆合作,要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希腊人体雕塑作品带到中国美术馆来,与中国的古代雕塑、现代雕塑进行对话。但这项工作因为疫情停下来了。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给我写信说,可以通过线上展览来推动工作。 

          国际疫情还在持续蔓延,但是中国美术馆和外国美术馆的沟通没有中断。疫情在中国发生的时候,外国的馆长们打电话问候、关心我们的情况,后来,欧洲疫情暴发,我用写信的方式向他们问候,他们很郑重地给我回信。截止目前,我们已经收到包括法兰西艺术院、意大利艺术研究院、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雕塑院等多家艺术学院、博物馆、美术馆的回信。

          法兰西艺术院主席让·安哥拉在信中写道:“我们所有人都寄居在一叶脆弱、狭小的扁舟上,我们有义务互相理解、互相协作。因此,我无比强烈地期望中法两国、中法两种文明之间进行更为热烈的、智慧的且互相尊重的交流……”

          看了以后,我很感动。人同此心,不分民族、不分国度。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都在同一个点上,我们对于通过文化艺术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除彼此之间的不理解的需求和方式也都是一致的。

          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最重要的是文化认同。国际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纠纷、不和谐因素,但是全人类都盼望达到和平共处、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无论何时,都要坚持我们的文化立场,用优秀的、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与外界交流,增进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联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36(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64(mb)